永洪社区

标题: 生活中的思维训练:用身边案例练就分析力! [打印本页]

作者: 门生罗    时间: 2024-3-4 19:31
标题: 生活中的思维训练:用身边案例练就分析力!
分析能力是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本文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入手,更进一步地分享了如何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分析能力转化到工作中,并在文末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不妨观看本文后尝试解答。

经常有朋友问我,作为学生但想做分析相关的工作,日常怎么锻炼这个技能呢?我就跟他们说,多留心身边的事儿。比如你看到啥觉得奇怪了,就得问问自己:“这是怎么回事儿?”多问几个“为什么”,往深了挖,追根溯源的找答案。时间一长,你自然就有了分析的眼睛。
不过,还有同学会犯难,不知道怎么用这招儿在生活里练手。
那我今天就来给你举个栗子,看看怎么用日常的小事儿来磨练你的分析力。
01 发现问题的能力
分析能力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
当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时候,你如果能发现潜在的问题,这就意味着你走在了别人前面。
我们身边其实充满了很多习以为常的小事情,一旦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它们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我们认为的常识,其实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原因。
就拿楼层来说吧。你有没有注意到,周围的建筑好像总是喜欢6层、11层、18层、26层、33层这样的楼层数,而7层、19层、37层这种就比较少见。
这是巧合,还是有什么规律?
如果你之前已经发现了这个现象,说明你对数据的敏感度还是挺高的。对数字敏感就是分析的天赋之一。
出现频率高的数字背后,肯定隐藏着某种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呢?你有没有兴趣去探究呢?

如果你对此感到好奇,那么你探求真相的热情就是提升分析能力的强大动力。
02 分析问题
那这些常见的楼层数代表了什么呢?
这种情况看起来不是某个地方特有的,而是遍布全国的,所以很可能跟国家的政策有关系。
当然这是我们的猜想,我们还需要用证据来证明。
大部分朋友可能都不是搞建筑的,对行业的规定和条文不太熟。但你会不会因为好奇心,去进一步找证据解答这个疑问呢?
如果你愿意挖掘下去,那说明你真是个爱探究的人,还真挺适合做分析工作的。
答案其实并不遥远,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这些楼层数字背后的逻辑,关键在于成本。
根据《住房设计规范》,7层以上的建筑,如果楼面到地面的高度超过16米,那就得装电梯。一般楼层高度是3米,6层楼就是15米,不用装电梯。但7层就超过16米了,装电梯意味着成本增加,得房率降低,所以大家宁愿停在六层。
为什么不见12层的楼呢?因为11层以上,你得加装消防电梯,防火门还得是乙级的,成本自然又是一笔。因此,大家通常会选择11层作为上限。
19层楼呢?超过18层,消防楼梯就得分成两个独立区域,不仅如此,电梯得是消防专用的,还得至少两部,楼梯间还需要封闭设计。
再往上的楼层都是类似的道理,分别都有对应的限制。
超过一定高度就有更严格的要求,导致成本不是线性增加,而是跳跃式增长。

所以虽然楼层数字看似随意,实则有几个特定的楼层,成本相对会低一些。四、五层不如直接六层来得划算,如果超过六层,就不如直接造11层。
这就是楼层数的秘密。
03 举一反三
到此,问题似乎已经清晰了。
不过,这个答案对我们来说好像没多大用处,不是吗?
毕竟我们大多数人不是建筑行业的从业者,了解了这一点,顶多在闲聊时显摆一下自己的知识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
确实,如果只是单纯的知识点,它和我们的生活可能没太大的连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反而可以用这个现象来练习我们的思考方式。
设想一下,在这个政策背后,其实体现了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只要设定了交易规则,参与交易的人自然会倾向于成本最低的方案。
那么在工作中,我们能如何借鉴这一点呢?
实际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方说,我希望顾客购买更多商品,我不能强迫他们每人买三件而不是两件,但我可以制定一个规则,比如买满三件打85折。这样一来,原本只打算买两件的顾客可能就会考虑多买一件。
这样的做法和楼层数的规律其实是同一个经济学原理。经过这样的思考,你对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就更深一步。
我们同样可以延伸到管理学。
奥卡姆剃刀原则告诉我们:”如非必要,勿增实体“。
如果你管理得过细,什么都要设规则,那人家还有什么自主思考的空间?比如政策过度限制,比如规定楼层必须多高、每层楼高必须达到多少,那市场的创新活力就会受限。
因此,制定政策时要抓住核心,只设定最关键的几条。其他的,开发商会自己调节和创新。
如果你负责管理工作,同样需要找到那个平衡点——既不过度干预,让下属有自己的判断空间,又要确保不会失控。关键是找出必须关注的内容,设定工作的大方向和界限,其他的就交给团队成员去完成。
你看,即使是一个跟我们看上去毫无关联的小例子,其实背后连接着很多东西。只要我们愿意去深入挖掘,就能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点。当你的知识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网络,你对它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应用起来也会更得心应手。
小结
我今天举这个例子,是想帮你学会如何思考身边的事情,通过这种思维训练不断锻炼你的能力。
也许你也可以思考一些其他的“奇怪问题”。
比如,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在进入公司三年后选择跳槽呢?






欢迎光临 永洪社区 (https://club.yonghongte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