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并不是传统的商业片,而更像是一部浓缩唐史的纪录片。我之前一直觉得追光只重视画面视效,而不重视剧本。这一次直接选择改编历史,算是弥补了一直以来的剧本缺陷。在视效方面将不少经典诗词用瑰丽的画面呈现了出来,当那些历史中的人物一个一个走出书本,心中还是很感慨。我看完的后想到了一句话你年少读过的诗词,在未来才会产生共鸣。追光这次的建模也更贴近现实中的普通人以及史书画像的形象,没有像杨戬那样精致帅气的模型,大概是想表达希望观众更注重剧情本身,多增加一些历史感(不过这样会少一大批冲着颜值看电影的观众)。 首先谈谈关键人物李白。我中学时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词,在我心中他一直是丰神俊逸、放浪形骸、自信豁达的形象,但是在我真的去了解历史上的李白之后,他的形象瞬间崩塌,从云游四海浪漫随性的谪仙人落到了恃才傲物却无政治才能的失意之人。你会发现李白两次婚姻都是入赘,风流韵事颇多,用现代思维来看不仅吃软饭还是渣男;他虽然多次在诗歌中抒发政治理想,但更多只是空有辞藻而无实用;他留下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言壮语,但也给杨贵妃写过极尽谄媚的清平调......说到底真实的他入世仕途不顺,出世也得道未果。但是这些让李白从一个虚幻飘渺的诗仙具象化成了更真实更鲜活的人,离我们这些普通人更近。当了解了真实的李白,再看他的诗词反而让我能走进李白的内心,读诗时也不再只停留在浪漫的意境和瑰丽的想象,能够窥见背后的深意,读懂那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李白。这里推荐一下余光中的作品寻李白,我觉得是对李白形象最好的描述。 长安三万里给我的感觉也类似如此,他从高适的视角出发,塑造了一个既洒脱不羁才华横溢又失意落魄的形象,矛盾但却很立体丰满。我知道这部电影肯定会打破很多人心中李白的形象,但我想说一方面真实的李白确实如此,一方面电影中是描绘相对平庸但勤奋刻苦的高适心中的李白形象,高适内心对李白的部分个性和行为其实不太认可,在他的回忆中自然会对李白一些行为呈现出否定态度,这也会间接影响到观众对于李白的看法。然后历史上的高适一直因为没有救好友李白遭人诟病,电影中结尾有借他人之口试图为高适解释,不过高适也没回应,这一点改编见仁见智。 在电影中,导演有意将李白作为大唐的一个化身,在李白身上浓缩了一部由盛转衰的厚重唐史。青年和中年李白身负才气恣意欢愉,正如盛唐,但当繁华转瞬而逝,安史之乱让大厦一夜倾塌,老年李白也意气不再令人惋惜。我个人认为这部分拍的还不错,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体会历史风云变幻。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大受众应该是学生和历史爱好者,但还是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