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数据万花筒 于 2024-11-26 14:04 编辑
大家好,我是数据万花筒,一个热衷于探索与分享数据分析领域的原创公众号博主。我专注于剖析数据分析工具与思维,致力于搭建知识交流的桥梁,并已成功组建多个活跃的数据分析交流社群。作为生物医学背景的跨界者,我成功转型至互联网数据分析领域,并在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未来,我将在这个平台为大家带来更多关于数据分析的深度洞察与实用内容。
数据分析的方法很多,思维的技巧也很多,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 古人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中国人就喜欢把一件事说的很玄乎。懂的人听了心领神会,不懂的人则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 这个“一心”是指什么呢?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忘初心”,不要忘记目标到底是什么。
找到要解决的目标,能够解决数据分析和职场的大部分问题。
1、找到目标,跳出取数怪圈
取数是数据分析师最大的痛。 不能不取,但是取数的产出实在是很有限。
有些新人很惨,一开始接触取数,然后就不得不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取的数没什么用 然后取更多的数 更没有时间接触业务 最终沦为取数机器。
要想破局,就必须有目标思维,必须搞清楚业务方的目的是什么。
业务方想要的数据,不一定真的是他想要的。
这句话看似矛盾,实际上在工作中很常见。
比如业务提需求说:“想看一下某功能新用户的人数规模”
业务背景是啥?也许业务人员会说:“这个数据是某某领导想看的。” 这是最可怕的一种情况,取数口径是经过一个人转述的。往往这种需求都是变形的。
现实情况很可能只是在一次会议上,领导发现新用户可能是业务增长的突破口。想先看一下新用户的规模如何,然后说:“XXX,看一下新用户的人数是多少,值不值得运营一下。”
实际上这个需求的核心目的是确定新用户能否具有潜在挖掘价值,所以人数只是一个方面,活跃率、留存率、新用户的需求、用户的类型等等都是要考虑的东西。
如果知道了业务目标,那么就可以把这样一个取数需求变成一个分析类需求,最终的交付形式就成了一份PPT,从新用户的规模,到新用户的特点,到方案建议。
这样,就能避免成为取数机器。
2、找到目标,才能确定指标
数据分析,最基础的是要有数据。业务上的各种数据,又称为指标。
每项业务都会有一个核心的关键指标,一切工作都应当是为了优化这个指标而开展的。
要确定这个核心指标,就必须了解业务开展的目的。
确定业务指标有一个基本的模型,osm模型,分别对应三个单词。 Obejective,业务目标。用户使用产品的目标是什么?产品满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 Strategy,业务策略。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Measurement,业务度量。这些策略随之带来的数据指标变化有哪些?
这种确定指标的方法第一步就是要确定业务目标。如果你没有清晰的业务目标,那么也就不可能制定出准确的数据指标。
这么说可能不太好理解,我举一个最近遇到的案例。
炒股类app中的某收费选股功能,可以从数千只股票当中选取上涨概率比较大的一些股票,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
该功能在某次改版后进行了一次数据分析,数据人员很自然地用了留存率作为这个功能的评估指标。
然而这个功能的核心目的到底是什么? 业务方的回答是核心目标是续费率,不过续费率这个指标的周期太长,至少一个月才能看出变化,反应的速度太慢。 所以需要一个每日变化的指标作为参考,他们直觉上认为留存率可以说明问题:毕竟用户喜欢每天来,说明功能还是有价值的,续费率应该也会更高。
用户为什么会续费? 所有用户购买的理由一定是这款产品解决了某个问题。
我们重新回到产品解决的问题去考虑,设计这个产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这个产品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问题?
既然是选股类功能,那么就是解决用户的选股问题。为什么要选股?是为了交易。 如果功能筛选的股票,降低了用户的决策难度,自然会提高交易的比例。
所以,辅助交易是该功能的目的,我们可以用交易比例来衡量该功能的好坏。
我们验证了交易率和续费率的关系,也对比了留存率和续费率的关系,结果发现,交易和续费的相关性要远远高于留存。
所以,如果不想清楚业务的目标,我们就无法制定出合理的指标。没有找到合理的指标,增长也就无从谈起了。
3、找到目标,才能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
作为数据分析师,我经常会接到这样的需求。
“方差君,能不能用漏斗分析帮我看一下这次的活动效果怎么样?” “方差君,能不能做一个用户画像,看看我们的用户都是什么群体?” “方差君,能不能对比一下xxx和xxx”
曾经年少无知的我,陷入了这样的问题中,吭哧吭哧撸完代码把数据提出来,业务方一看,没什么用,然后又说“你能不能再看看xxx的数据怎么样?”
现在,我再接到这样的需求,第一反应是问对方“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还是那句话:业务方想要的数据,不一定真的是他想要的。
也许业务方想要看看活动的效果如何,但是他只知道漏斗分析,内心把漏斗分析和活动分析等价了。
实际上复盘分析一次促销活动,漏斗分析只能得到最基础的转化数据。还可以进行来源分析,路径分析,用户分析等等多种方式。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业务方的需求目的,那么也就不局限于漏斗分析的思路,而是着眼于所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分析方法。
相比上一种情况,有些业务方更加过分。 “方差君,帮我分析分析某功能的情况。”
需求越短,问题越大。要我分析某功能的什么呢?
没有业务目标的话,能分析个啥? 职场小白可能很听话,真的取出来一些数据。但是只是一些基础指标。 然后做一些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告诉业务方每天uv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但这些数据有啥意义呢。
我们还是要先找到业务目的。
究竟是想要通过该功能实现什么目标? 是想提升留存率呢?还是想提高转化?
不同的功能目标,分析的方向也不同。
提出这种问题的业务方一般有两种情况: 1,业务方很信任你,一切尽在不言中,觉得你肯定能搞定。 2,业务方自己也没思路,想先随便拉点数据看看。
一般第二种情况占99%。
而且往往拉出来一堆数据以后,对方看了半天,还是看不出什么东西。
这种情况要帮业务方理清业务思路,如果某位需求方经常这样,惹不起还躲不起么。
很多数据分析新人经常会出现没有目标思维的情况。经常拿到需求就埋头苦干,然后找到一个点就开始深挖细节,忘了最初要的是什么。
一部分原因是不太懂业务逻辑,不了解业务是怎么运转的,自然也就无法找出数据对于业务的意义。 另外一部分原因是没有提升自己的职业化水平,不知道目标思维是职场人的必备技能。
在职场中,目标思维是最基础的底层能力之一,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目标思维。 你一定遇到过那些开了几个小时的会议,这种会议往往就是跑偏了。开会的人已经忘了这个会议的目的是什么,发表了大量和会议议题无关的内容。
这就是没有目标思维导致的。
日常沟通没有目标就会漫无目的,会议没有目标就会效率低下,工作总结没有目标就会无从下笔。 很多时候不需要太多技能加持,只需要搞清楚目标也能把一件事情办好。
比如各种汇报,日报、周报、月报、转正汇报等等。很多人不会写。根本原因还是不知道这些要达成什么目标。 日报就是记录你这一天所做的事,可以流水账。 周报就是你这一周的工作结果,可以略过过程,并做总结和下周安排。 月报更偏结果,是对一个月来工作的总结和对下个月的工作计划。 转正汇报更偏自己的工作思路呈现。
为什么?
我以转正答辩为例子。其他的你自己可以思考下。 转正答辩的目的是什么?是看你之前工作的绩效吗?这其实不是重点,核心目的是证明你有能力持续不断地完成高绩效。所以要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并且要告诉领导自己不是灵感乍现,而是有严密逻辑方法的。
知道了这个目的,就算你ppt水平不高,语言组织能力一般,整个汇报也至少不会跑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