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场景总结自我亲临体验,印象极为深刻,稍加提炼分享出来,权当一面自省的镜子吧。1)讨论问题讨论问题中,对于常看书的人,会谦虚的表达自己的不懂;对于不看书的的人,会盛气凌人的居高临下。常看书的人:“这 ...
以下场景总结自我亲临体验,印象极为深刻,稍加提炼分享出来,权当一面自省的镜子吧。 1)讨论问题 讨论问题中,对于常看书的人,会谦虚的表达自己的不懂;对于不看书的的人,会盛气凌人的居高临下。 常看书的人:“这个我不懂。” 不看书的人:“你根本不懂。” 2)参与谈话 谈话中,对于看书的人,是极好的学习机会,总会针对自己的知识盲点虚心请教和探讨;对于不看书的人,是极好的抬杠机会,处处要突显自己的“无所不知”。 常看书的人:“您说的很对,但这一点我还不太明白。” 不看书的人:“你说的不对,我觉得应该。。。” 3)关于生活 生活中,对于常看书的人,那可真是处处皆学问,处处皆是可学习的知识;对于不看书的人,却看不见生活的点滴美好。那天在小区楼下的长椅上,有一只毛毛虫在爬,一位小朋友看到后,说它变蛹后就会变成漂亮的大蝴蝶,另外一位小朋友看到后,说:好恶心。 常看书的人:处处皆学问。 不看书的人:处处皆问题。 4)关于自己 关于自己,常看书的人,不仅会真的反思自己是不是确实错了,还会思考如何解决和后续改进,即所谓成长;不看书的人,对自己有蜜汁自信,即所谓自负。在过去几年的培训和分享中,我发现有一类人很有趣,他们对外表达多用的是“应该是”、“本来就是”这样的字眼,虽然带有这样字眼的内容在90%的情况下都是错的,他们不仅意识不到,甚至拒绝客观的探讨。 常看书的人:我可能真错了。 不看书的人:我怎么可能错。 5)关于认知 关于认知,常看书的人,常常会感叹原来如此,因为又发现了自己知识的错漏;不看书的人,常常会抱怨怎么可能,因为不相信有任何冲击自己知识的情况。有朋友前段时间带家人旅游,嘱咐后排的妻子和小朋友不要在车上吃冰棒,以免急刹车造成意外。妻子觉得太夸张,怎么可能。果不其然,高速路上拥堵,一个并不急的急刹车险些让冰棒中的木棍插进小朋友的嘴中,非常危险。 常看书的人:原来如此。 不看书的人:怎么可能。 6)关于争论 关于争论,常读书的人是在辩论、探讨、学习,真理不辨不明;不看书的人,争论的是面子,用大声、尖声和不饶人的方式来弥补内心的空洞。我认识的同事、朋友、亲属,多少都有这样的人,他们用不间断的、噪声般的反问来夺取所谓的面子,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常看书的人:我要的是真理。 不看书的人:我要的是面子。 7)关于处世 关于处世,常看书的人,看的多、懂得多,自然内心强大,安静慎重,对于道不同的人,不会过多争论,随缘就好;不看书的人,为了面子,会抬杠到底,而无论对错。很多时候发生小的车祸,两车有了剐蹭,其实大家都唔想睇到,有人就会心平气和的沟通,道歉,或寻求合理的解决方式,例如叫保险,或报警;有人就会怒发冲冠,各种指责甚至胡搅蛮缠,这种人,太多了。 常看书的人:随他去吧。 不看书的人:抬杠到底。 8)关于气质 关于气质,常看书的人,常浸淫于字里行间,心之沉稳安静,非常人可比,故会散发出“谦逊”“礼貌”的气质;不看书的人,实在难以言表。台湾荒谬大师沈玉琳,虽常打插诨科,但不经意蹦出的词语或古法词汇却极为高级,与同坐的娱乐明星一比,高下立判。 常看书的人:谦谦君子。 不看书的人:咄咄逼人。 9)关于文字 关于文字,常看书的人,写出的内容逻辑清晰,用词精确,浑然天成,而无做作之感;不看书的人,纵然洋洋洒洒千字,只有华丽外表,而无扎实内涵。邮件、微信、钉钉都是我们工作中常用的沟通工具,您可留意下是否有人可以用简练的文字就能说明白很复杂的问题,而有人叽叽歪歪很久也不知道在讲什么。 常看书的人:逻辑清晰、言语精炼。 不看书的人:逻辑混乱、一团浆糊。 10)关于“看” 关于“看”,说会看书本身,常看书的人,看的是“书”,书籍是体系化和严谨的知识,书作者在写十几万字的内容前,一般要花非常多时间来构造书的逻辑,也就是目录,目录中的章节布局是极为讲究的,非常考验书作者的顶层思维;不看书的人,看的是“消遣”,因为“看”是为了娱乐而非学习。现在短视频、推文等占据了我们的碎片时间,稍加留意身边人就能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场景,有人即是在看短视频,看的多是各种知识、技能;有人也在看短视频,看的却是小姐姐跳舞、各种模仿秀等无营养的内容。 常看书的人:看的是知识。 不看书的人:看的是消遣。 |
2024-02-29
2024-01-22
2024-01-03
2023-12-27
2023-12-08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0